课程介绍
《中国传统文化》是我校开设的一门人文素质教育类校级选修课程。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,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,在全面准确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,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,塑造学生人文精神,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。
课程大纲
1.绪论(线下3学时)
(1)教学内容
介绍有关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,分析中国文化产生和衍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基础、经济基础、中国文化植根的社会政治制度基础,概述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。
重点是宗法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。
(2)课程思政育人要素
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面貌,激发学生对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热爱和自豪之情。
(3)作业及线上学习要求
阅读有关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资料,观看教师指定的学习视频。
2.哲学思想(线下6学时+线上2学时)
(1)教学内容
介绍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内容,包括《易经》所体现的哲学思维、儒家思想、道家思想、其他诸子学说等。分析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内涵、特点及其现代意义。
重点是儒家、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。
(2)课程思政育人要素
在理解儒家、道家哲学的精髓的基础上,体会中国古代儒道对个人修养和人生发展的要求,培养健全、理性、符合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修养观和成功观。
(3)作业及线上学习要求
要求学生学习在线课堂相关章节,观看教师指定的学习视频,完成指定的练习。
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中国古代哲学话题,撰写小论文,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。
3.教育制度和成就(线上2学时)
(1)教学内容
介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、经济制度和教育制度的主要内容,阐述其基本特征,分析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对现实社会的借鉴意义。
重点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现代反思。
(2)课程思政育人要素
在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基础上,对比分析、感受体会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,体会个人成功与国家命运之间的深刻联系,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。
(3)作业及线上学习要求
要求学生学习在线课堂相关章节,观看教师指定的学习视频,完成指定的练习。
4.宗教文化(线下3学时)
(1)教学内容
介绍中国古代佛教和道教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。
重点是佛教和道教的基本教义、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,道教的特点。
(2)课程思政育人要素
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,培养对宗教问题的理性态度和辩证认知。
(3)作业及线上学习要求
要求学生学习在线课堂相关章节,观看教师指定的学习视频,完成指定的练习。
5.古典文学(线下6学时)
(1)教学内容
介绍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历程,历代著名作家作品,分析中国文学的文化特征。
(2)课程思政育人要素
品味和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,培养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,积极承担传承中国语言文字的使命。
(3)作业及线上学习要求
要求学生学习在线课堂相关章节,观看教师指定的学习视频,完成指定的练习。
6.艺术成就(线上2学时)
(1)教学内容
介绍中国古代器物文化(陶瓷、青铜器)、书法绘画、音乐戏曲的代表性成就。
(2)课程思政育人要素
品味和感受中国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,增加对中国传统艺术魅力的认知,培养健康、积极的审美情趣、凝练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豪感。
(3)作业及线上学习要求
要求学生学习在线课堂相关章节,观看教师指定的学习视频,完成指定的练习。
7.中国传统民俗(线下3学时,线上2学时)
(1)教学内容
介绍中国传统礼节及其文化意义、中国古代食文化、酒文化、茶文化。
(2)课程思政育人要素
了解中国传统礼节以及食文化、酒文化、茶文化的相关内容,在生活中体验传统文化的社会现实意义,凝练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豪感,身体力行,宣传推广中国文化。
(3)作业及线上学习要求
要求学生学习在线课堂相关章节,观看教师指定的学习视频,完成指定的练习。
8.中国古代科技成就(线上2学时)
(1)教学内容
介绍中国科技的重要成就。
(2)课程思政育人要素
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对国际社会科技发展的影响,感受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为世界科技进步所做出的贡献,强化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。
(3)作业及线上学习要求
要求学生学习在线课堂相关章节,观看教师指定的学习视频,完成指定的练习。
9.传统与现代(线上1学时)
(1)教学内容
介绍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,分析其现代价值。
(2)课程思政育人要素
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,激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
(3)作业及线上学习要求
要求学生学习在线课堂相关章节,观看教师指定的学习视频,完成指定的练习。
学习目标
本课程旨在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,分析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核心要素,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传统文化,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、自尊心、自豪感,培养对本民族文化具有高度认同感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。教学目标具体要求如下:
(1)通过挖掘课程中的育人要素,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荣誉感。
(2)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内容,具有一定的分析和思考能力;
(3)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宗教的基本常识,对宗教问题有理性和科学的认识;
(4)要求学生熟悉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精神,感受中国文学的艺术之美;
(5)要求学生略知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历代变迁,具备一定的借鉴对比和反思能力。
学习要求
本课程成绩由线上成绩和线下成绩两部分组成,合成综合评分。
线下成绩包含平时考勤记录、作业和回答问题和期末考试成绩,占综合成绩的60%。
线上成绩包含课程学习记录考核和练习成绩,占综合成绩的40%。
考核标准
课件浏览100%,客观练习0%,主观练习0%,课内讨论0%,练习允许5次全部重做。
课程内容不断迭代,成绩以当时的课程内容为准,一旦合格,可以申请证书。申请证书后,以结课处理,成绩不再改动
教材教参
参考教材:
1.《中国传统文化精义》,李娟等,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,普通高等教育“十一五”国家级规划教材,2017年版。
2.《中国传统文化》,鲁宽民、艾军主编,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,2016年版。
3.《中国传统文化》,张岂之主编,高等教育出版社,2005年版。